document.write('
')
時間: 2021年10月26日 07:32 | 作者:單號無憂 | 來源: 單號無憂物流網| 閱讀: 84次
“雙十一”臨近,你的快遞包裹信息還安全嗎?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,包含用戶姓名、電話、地址等個人信息的大量快遞面單被明碼標價、大肆售賣,并形成了一套“行規”:實時面單市場均價約每條4元,歷史信息約每條1元。
被售賣的信息去哪兒了、危害多大?答案不難想見。尤其是黑心買家打著“精準營銷”的旗號,干的卻是“精準詐騙”的勾當。電信詐騙分子在“收料”之后,多會冒充“客服”或“快遞小哥”,用五花八門的手法“釣魚”,包括“包裹丟失,快遞公司理賠”“商品損壞,聯系退款”等等。由于詐騙分子能精準提供被視為隱私的個人信息,類似騙局往往具有較強迷惑性,目標對象稍不注意便會落入圈套,而追討則難上加難。從信息售賣到電信詐騙這條“黑產”,嚴重威脅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,必須清查整治。
每件快遞的流轉都要經過諸多環節,附著個人信息的面單已成為隱私泄露的重要風險點。針對于此,2021年,一款新型快遞“隱私面單”就已出現,其通過二維碼或條形碼方式替代了用戶的關鍵信息,極大提高了不法分子作案的難度。但幾年過去,隱私面單仍被列為少有用戶察覺關注的“非常規服務”“增值服務”,遠未普及成為行業標準。至于原因,最大一點是傳統快遞面單一目了然,而隱私面單需要快遞員通過手持設備掃描才能看到收件人信息,對配送效率有所影響。
用戶隱私安全與快遞配送效率之間,根本不是一道選擇題?!犊爝f暫行條例》明確規定,快遞企業應妥善保管用戶信息等電子數據,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和《數據安全法》也對企業應采取的保護手段提出了要求。無論從尊重用戶,還是依法依規的角度,隱私面單都應該是快遞的默認服務。退一萬步說,如若認為隱私面單有損效率,那也應當以保護用戶信息為底線,探索其它更恰當的技術手段,網易,而不是“明知可為而不為”。
今年,我國快遞業務量僅用時6個月就突破了500億件,比去年提前約2個月。在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,低價競爭、服務降級等問題也屢遭詬病。走過快速擴張、“以量取勝”的上半場,快遞行業已到了重塑行業生態、構建管理規則的時候。誰能先提升服務,緩解痛點、理順機制,誰就能率先突圍制勝。
來源 北京日報
作者 胡宇齊
流程編輯 嚴圣淼
特別聲明: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。如有關于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。